中藥補腎調周療法

簡介

調經以補腎為主,皆因經血所藏之處(中醫稱血海,亦即子宮)與沖任二脈息息相關,而沖任二脈又與腎臟氣血相連繫,故清代婦科醫書《傅青主女科》早已提出「經水出諸腎」的觀點,欲調經終須調腎。

另一方面,古人稱月經為「月水」,象徵經血如潮水一樣會按時漲溢、按時退潮,中醫把這現象以陰陽二氣的變化來表達,反過來說,婦人見月經不調的症候乃源於這「潮漲潮退」的規律出現錯亂,借助中藥幫助血海回復原來月水滿溢有律的生理特點,自能使月經調而氣血和。

月經後期:滋補為主

月經剛淨之時相當於潮退以後,血海空虛,此時治宜滋腎養血,幫助身體為血海重新注入氣血。

中醫認為稟陽動之性的為「氣」;陰靜之為「血」,經後初期血海一派陰靜空虛,故中藥先以甘潤為主,以陰養陰,常用藥方有四物湯、六味地黃丸等,功在滋腎陰、養陰血。

月經後期至排卵期間:滋陰助陽​

排卵,在中醫屬於陽動的過程,故月經淨而稍滋陰血後便宜少入助陽中藥,例如菟絲子、續斷、杜仲、巴戟天等,為排卵作預備,對於平素怕冷惡風、手足不溫的女士尤應重用,而容易上火、長口瘡、咽喉乾痛之女士多屬虛火上炎,在此階段亦應適宜加入助陽藥,但用量可減少,或是間日加入服用,以免加重上火狀況。

排卵期:補腎活血以助排卵​

在兩次月經中間,經血已聚於血海,此時子宮內壁已增加至一定厚度,以供受精卵著床而孕育胎兒。在中醫此階段屬陰盛轉陽的過程,故此時純補陰血之藥可棄,改用補腎活血兼並的中藥配伍,例如桃紅四物湯配伍雞血藤、紅花等。

不少婦女因痰濕(例如形體偏胖、診斷有多囊卵巢綜合症的女士)、氣滯(例如平素情志鬱鬱不暢、經前乳房脹痛甚的女士)等病理因素阻礙排卵而難以受孕,此時用藥亦可兼顧之:例如以南星、蒼朮等化痰祛濕;香附、青皮等理氣行滯。

經行期:活血化瘀通經​

最後來到行經之時,經血瀉溢,為陽動而陰血消的過程,中醫認為敗血不去,新血不生,故治宜順應經水外出的特點,經期正常並非下血過多或過久者,在此期均不宜妄用收澀止血類中藥,以免經水留滯不去而成瘀血。反之用藥宜以陽動行血的中藥為主,例如通瘀煎、血府逐瘀湯等均能化瘀通經,治療因瘀滯而致的痛經亦有良效。

經前期:補腎疏肝為主

排卵期「從陰轉陽」以後,經血聚於血海(子宮),就如潮水積於水塘,預備滿溢而出。如果女士受寒邪、痰濕、瘀滯等病理因素影響,經水便容易停滯於體內,壅塞不通,痛經往往因此而致。故經前用藥忌用甘潤純靜之藥峻補氣血,以免加劇血海壅塞不通的狀態,宜改用溫藥疏通氣血,扶助陽氣。常用處方有右歸丸、消遙散等,兼有經前煩躁、乳房脹痛者可加鬱金、香附,或配伍越鞠丸等疏肝理氣,幫助經水流通而出。

甚麼人適合用中藥調補?

凡見有月經不調,例如週期紊亂、經期延長、經量過多或過少,或是痛經、倒經(即每於經期時流鼻血或見便血等經血不循常道溢出的病症)等,均適合中藥調週療法。如上所述,中藥調補乃針對月經週期性的生理特點而選方用藥,血海(子宮)在月經週期內從陰轉陽,從陽轉陰的狀態得調,自能迎來規律的月經,對婦女自身健康及生育計劃等均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