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肌瘤

甚麼是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子宮平滑肌瘤的簡稱,又俗稱「纖維瘤」,為子宮壁肌肉及纖維組織增生而形成的腫塊。
這類增生多可受控,出現惡性變性的可能性不高,所以很多時都是良性腫瘤,如無明顯不適,則只需定期觀察,無須急於治療或切除。
鬱鬱寡歡、悶悶不樂的狀態在中醫多致「肝鬱」,肝臟在五行學說之中屬木,本應有著生發、舒達的特性,養分始能沿著樹幹送達各根枝節、樹葉,以維持樹的生命。
如果女士平日壓力大、多愁善感,導致肝氣不舒,失去疏泄、調暢氣血的功能,氣血滯著不行,就會堆積而成腫塊,發為癥瘕。
寒邪多為引起癥瘕的另一主因。多飲冷飲、喜吃生冷之物,或是背心短裙,容易受涼等都易致子宮受外感、內生寒邪。中醫認為寒邪損傷陽氣,凝滯氣血。
當中好食生冷尤其損傷脾胃陽氣,從而失去後天化生氣血的作用,如此一來氣血受寒不行則成瘀,二來氣血不生,血脈空虛,更別說能好好暢行,最終便出現積塊而為子宮肌瘤。
部分女士先天屬痰濕體質,從荷爾蒙的角度來說就是先天雌激素分泌紊亂,到了生育年齡時這類情況尤其明顯,導致子宮肌瘤的形成。
而在中醫,氣血之本根於腎,如果婦女先天腎氣不足,主生殖、施月經的沖、任二脈亦會受到影響,氣血隨之無法正常運行而積於血室(也就是子宮),久之聚成血塊、癥積。

子宮肌瘤有何症狀?
一般細小的子宮肌瘤並無任何表徵,所以不少婦女要等到肌瘤長大,在肚皮上觸摸得到了,或是例行婦檢時才意外地得知自己體內長著子宮肌瘤。
可是,部分子宮肌瘤還是會隨著其體積及所長的位置而引起各種症狀,不能坐視不理。

一、經量增多、痛經
按子宮肌瘤所長的部位去分類,長在子宮內壁的又稱粘膜下子宮肌瘤,子宮內壁是經血反覆積聚、脫落而成為月經的地方,粘膜下子宮肌瘤增加子宮內壁的表面面積,經血也就隨之增多,亦有可能因肌瘤而致排血不暢,引致痛經。

二、尿瀕、便秘
增大的子宮肌瘤有機會壓迫膀胱,膀胱容積縮小而出現尿瀕;或是壓迫腸道,而出現便秘、排便不暢感。

三、腹痛
子宮肌瘤可壓迫腹部神經而出現隱隱作痛的症狀。另一情況是子宮肌瘤的組織壞死、或出現扭轉,則可導致突發性的腹部劇痛或陰道出血等表現。

四、有機會導致不孕、早產或難產
如上文述,粘膜下子宮肌瘤會影響月經經量,其對子宮內部,也就是受精卵著床、發展成胎兒的地方,有著直接的影響,有機會導致不孕、早產或難產。現時臨床上因子宮肌瘤而致不育的情況不多,但仍有一定風險。
如何得知自己得了子宮肌瘤?
懷疑體內有子宮肌瘤的女士可先審視自身有沒有上述症狀,如果平素月經經期或先或後,經量突然明顯增多,或腹部偶有疼痛等,建議到診所作進一步的檢查。
此外,形體偏胖的女士亦多有內分泌紊亂的問題(在中醫多屬痰濕體質),亦應注意作例行婦檢。
臨床上最直接地診斷出子宮肌瘤的方法為進行超音波檢查或宮腔鏡檢查,如此一來腹部積塊屬良性還是惡性,還是產後胎盤殘留,還是他臟的毛病如尿潴留等,都可作鑒別。

中醫如何治療?

氣滯血瘀乃導致癥瘕(包括子宮肌瘤)的主要原因,有云:「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與血密不可分,治療上多兩者兼顧,再跟據病人氣滯或血瘀的偏重而配伍用藥。
氣滯為主
如果病人因子宮肌瘤而見腹痛的表現不明顯,時有隱痛,月經血塊不多,色尚鮮紅等,多屬氣滯初期瘀血未重者,中藥代表方有香棱丸,以木香、小茴香、青皮等行氣破氣藥為主,配伍莪朮、三棱功在祛瘀,以免氣滯日久而生瘀。
氣滯為主
如果病人腹部腫塊堅定不移,刺痛明顯而痛有定處,加上月經色暗而多血塊,舌暗有瘀點等,無疑是血瘀偏重的表現,經典方子桂枝茯苓丸便有效消癥散結:當中桃仁、赤芍、丹皮活血破瘀,配伍桂枝宣通陽氣,令氣行則血亦行,瘀自去。特別的是此處方為丸劑,內服後有化開之意,亦意味其能緩緩使癥積化開、縮小,同時亦不會一下子攻破人體自身的氣血而帶來副作用。
此外,臨床用藥亦可依據病人個別症狀加入適當的中藥,例如經量過多的女士可適當加入蒲黃等化瘀止血藥,防止失血過多而又不礙祛瘀;痛經或腹痛嚴重的可入行氣止痛藥如元胡、田七等。
此外,在子宮肌瘤外周局部針刺亦能促進氣血暢行,有助控制子宮肌瘤的大小而減少氣滯不行的情況。對子宮、氣海、關元等穴施針亦可通調任脈的氣血。經穴學中任脈為「陰脈之海」,任脈通調正可主施陰血正常運行,有助緩和子宮肌瘤帶來的月經問題,亦有預防保健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