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中醫體質調理

產後中醫調理得宜
媽媽迎健康生活
懷胎十月,順利誕下小寶寶絕對是可喜可賀之事,但之後也切忌因忙於照顧寶寶而忽略了產後調理身體,所以產後中醫調理正正相當重要。在生產過程中,不論是剖腹產還是自然分娩,都會對母親造成一定的氣血耗損,如果未有好好把握時機讓身體回復,將來很可能引致周身病痛。
新手媽媽在生產後會面對不同的生理轉變,例如雌激素及孕激素一下子下降,容易導致婦女出現情緒波動、體重增加、陰道分泌物增多,甚至產後抑鬱等表現。部分惡露經久不斷的女士更有可能因為產後中醫護理不善而大大增加感染的風險,嚴重時或併發痙攣、高熱等足以致命的產後疾患。正因為此,產後中醫建議媽媽們絕對要多加注意產後調理,如服用合適中藥及注意飲食食療包括水果等,亦可以考慮有關中醫產後減肥相關建議。
針對女士產後有機會出現的種種不適,產後中醫調理的目的都是以辨證論治為主。例如產後中醫認為婦女變得百節空虛,治療上總以益氣養血為主。如果伴見產後惡露不絕的表現,產後中醫先要提醒女士注意陰道或腹部的傷口護理,辨證上若屬氣虛不能固攝陰血者,可用黃芪、艾葉等補氣止血;若血性分泌淋灕量少而夾血塊,則多屬血瘀阻滯的表現,如此可在補養氣血的同時加入益母草、桃仁等化瘀之品,瘀血得祛而子宮方能回復原本的機能。


而對於產後抑鬱,部分女士除了情緒低落或容易緊張之外,亦多伴見有產後乳房脹痛或產後缺乳的問題。上文解釋指這與女士產後雌激素水平突然下降有關,而對於產後中醫角度而言,則多屬肝氣鬱結的表現。而中醫經絡系統中肝經循行經兩乳,所以肝氣失暢便常反映於乳房的不適,產後中醫指出乳汁不通便是常見的症狀。
想要堅持母乳餵養的媽媽往往受此問題困擾,有關產後中醫推薦服通草豬腳湯,或用路路通、王不留行等煲湯焗水作為產後調理,促進乳汁的分泌。然而產後中醫提醒,以上食療在疏肝行氣的同時,多用亦有耗氣的弊處,如果女士平素容易氣短汗出,屬氣虛體質者便需注意不宜長期服用,或要配搭補氣之品。
除了惡露及母乳餵養相關的產後調理,事實上產後減肥亦是眾多新手媽媽關注的產後調理問題。懷孕期間為要提供寶寶最佳的營養,母親攝取的食物都較以往的多,加上產後傷口疼痛不宜多活動,在坐月期間都會令體重不降反升。產後肥胖的問題不單止影響外觀,長遠來說對母親的心血管及下肢關節的負荷都有所增加,是需要正視的問題,這情況正需要產後中醫調理。就此產後中醫推薦內服中藥及進行針灸,加快女士產後的恢復以及促進新陳代謝,從而達到健康產後減肥的效果。在中藥方面,除了補益氣血的中藥外,產後中醫調理會常按照女士的體質加入枳殼、山楂等消食化滯;或是車前子、茯苓皮等利濕化水腫之品。
而腹針對於產後減肥亦有顯著療效,常用穴位以位處腹部中線的中脘、下脘、氣海、關元,以及腹部兩側的天樞、大橫、帶脈穴為主,在產後中醫經絡理論下,以上穴位除了有效調整女子一身之氣血,同時亦有健脾助運之功。而在解剖學上,腹部穴位有助刺激腹直肌,配合電針及女士自身的鍛練,能加快令懷孕期間被撐開拉長的腹肌恢復。

有關中醫產後調理 - 常見問題:
從產後中醫調理角度看來,氣虛所指的生理問題包括有容易流汗、說話氣力不夠,以及精神不振等情況,所以產後中醫推薦不同的調理,以讓新手媽媽盡快恢復健康。
因婦女產後氣血耗傷,而且又要化生乳汁餵哺嬰兒,所以極需補充營養。關於產後中醫推薦的食物應以營養豐富,而且容易消化為主,包括蔬菜、瘦肉、雞蛋、鮮魚、飯、麵等,這亦為適當的產後調理。
於產後中醫建議作適量運動對產後減肥有一定幫助,但過量運動卻會有反效果。例如仰臥起坐如作過量,有機會致腹直肌越拉越開,腹部肌肉變得薄弱,從而出現小腸氣等。所以要作產後減肥,只需作適量運動,再配合其他方法如中醫產後調理,包括產後減肥針灸或者依從婦女產後中醫推薦的飲食等,才會看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