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針刺與艾灸的統稱)

針灸療法在中醫學歷史久遠,很多病人認為中醫主要是處方用藥,然而打從古時起中醫治病之人一般都強調針灸與方藥並用。

當中的「針」意思為「砭而刺之」(古人以砭石磨成尖刺狀而行針刺手法,現今的針刺工具一般為毫針刺法);「灸」則是「熱而燙之」,是分開的兩個概念,

針灸在治療婦科病中佔有甚麼位置?

一、止痛效果較內服中藥明顯

一般來說,針灸能疏通經絡而止痛,故針灸常用於治療婦科痛證如痛經、經前乳房脹痛等。臨床上如為劇痛、痛有定處如針刺狀的多屬實證,為寒邪、痰濕濁氣、血瘀等病理因素壅塞體內,甚至日積月累而成有形癥積(即現代醫學的子宮平滑肌瘤、子宮腺肌症、卵巢腫瘤等),導致胞宮(即子宮)經絡氣血不通而引起痛證。

就此選腹部穴位如氣海施針,其一位處下腹部正中,鄰近胞宮,能疏通局部壅滯不通的氣血;其二穴性屬任脈行氣穴,能助全身百脈流通,治療因氣機升降失調而致的痛證效果明顯。

二、調經

選用與三陰經(即肝經、脾經、腎經),以及任脈相關的穴位施針,能調和體內陰陽氣血,治經不調的同時亦起保健作用。以月經先期為例,中醫認為多與氣虛或血熱有關。氣虛者無力固攝經血,猶如無力關緊煲蓋的水壺,經血提前溢出;血熱者熱擾胞宮,猶如燒水一樣令氣血沸騰,經血妄行而先期而下。二證屬於一虛一實,針灸中常用的補瀉手法正能針對二證:因虛而至的可補脾俞、足三里;實證可瀉行間、曲池等穴清熱瀉火。

病人亦宜配合自身的月經週期接受針灸治療。月經週期為體內氣血滿溢到驟虛,繼而又逐漸恢復至滿溢的循環過程,故針灸可按照女士身體週期性的變化進行調整:例如痛經、與月經相關的證狀如經行腹瀉、經行頭痛等,病人可抓緊時機在經前接受針灸治療,可大大緩解行經期的症狀。

針灸在治療婦科病中佔有甚麼位置?

針灸選穴實質如同中藥配伍,只要病人存在病證,中醫透過辨證診斷自能以針灸補瀉等方法治療內、外、婦、兒等各種病證。日常行艾灸法亦有保健之效,可謂大眾皆宜。然而如果病人未曾接受過針灸治療,對針灸抱有緊張心態的,宜在醫師的指導下接受針灸治療。

和內服中藥相比,針灸本身對身體來說屬於機械性刺激,其治病的原理牽涉體內氣血的調動、氣血運行的改變,如果操作不當(例如誤行補瀉手法、對腧穴施行強刺激的操作手法、接受針灸治療過度頻密等),均有機會耗散正氣,使虛者更虛:例如接受治療後出現頭暈、四肢乏力、汗自出等情況。所以,臨床醫師會謹慎選穴以及根據病人體質調整針灸療程的次數、密度等。病人亦宜在餐後、暖和的地方接受治療,以減少針灸帶來的副作用。

此外部分病人對針灸調動氣血的反應較大,起針後肌肉仍然會留有酸麻、痹脹感,此乃針後氣血流通局部聚於腧穴而致的正常現象,病人只需休息或以熱毛巾熱敷片刻自能恢復,毋需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