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固醇治療濕疹的聖藥?

濕疹在香港非常普遍。許多濕疹患者到診所求醫,一般會被告知為「異位性皮膚炎」,然後獲處方一些潤膚膏 (ointment) 及乳劑 (cream),回家便是周身的塗塗抹抹,已抓傷的皮膚一般都能因而迅速癒合,痕癢感大減。

此類藥膏豈不是治療濕疹的聖藥?

人家說濕疹難纏,正正是因為停用了這類藥膏不久後又會再度痕癢,左搔右抓的,傷口又再流出濁液,癢得歇斯底里的病人只好再度走到診所求醫,然後再度獲處方藥膏──藥力級數較高的藥膏。

這裏的藥力級數是指藥膏中所含的類固醇份量。

成也類固醇

藥膏之所以能快速止癢和收小傷口,全是類固醇的功勞。在西醫的角度,濕疹是因自身免疫力失調所致的,身體誤以為皮膚有病源體,導致體內負責抗疫的淋巴球不停攻擊皮膚,出現皮膚紅腫熱癢的表現。類固醇的出現指示身體製造有抑制免疫反應的蛋白質,淋巴球不再攻擊皮膚,傷口也就能癒合,也給病者「治好」了濕疹的感覺。

敗也類固醇

可是,淋巴球因為類固醇而停止攻擊皮膚,但「皮膚有病源體」的訊號並無因此而消去。所以一旦病人停用含類固醇的藥膏,淋巴球又會再度跟據錯誤的訊號攻擊皮膚,皮膚再度紅腫熱癢,部分患者在長期使用類固醇後,一旦停藥濕疹便大面積地爆發,出現所謂「類固醇反彈」的現象。

既然如此,一直使用類固醇抑制免疫反應,便平安無事了吧?

真相是:對類固醇嚴重的依賴不但令濕疹久久不癒,更會引致大大小小的副作用。除了指示身體製造出可抑制免疫反應的蛋白質外,類固醇也會衍生出導致血管收縮的蛋白質,而藥膏不同的藥力級數,正是按照類固醇收縮血管的能力而分成弱、中、強、特強四級的。級數越高,意味其帶來的副作用也越大:免疫功能減低而引起的感染、皮膚及肌肉萎縮、出現紫斑等等,使用強到特強級數的類固醇藥時更會抑制腎上線素的正常分泌,長遠可導致骨質疏鬆、高血壓等問題,嚴重損害病人健康。

那麼濕疹再三復發、久久未能「斷尾」的病人是否只能接受級數一級一級增強的類固醇?

類固醇絕非治療濕疹的「聖藥」,真正的「聖藥」其實是自身「正氣」。在中醫角度,人體是一個整體,皮膚出濕疹,和體內與邪毒打仗的正氣有關。唯有正氣充盛,才能擊退入侵身體的外敵。如今濕疹發作,皮膚紅腫熱癢,流出濁水,是邪毒充盛的現象,情況好比面對一屋的悍匪,自己兵力不敵匪徒,這時可以有兩個做法:一、增加兵力;二、趕走匪徒。

第一種做法,在中醫稱作「扶正」;第二種稱作「祛邪」,亦俗稱「排毒」。如果濕疹情況不嚴重,屋內匪徒不多,這時或許稍稍加強兵力便能完事;濕疹嚴重,再三復發,就猶如屋內匪徒數目多不勝數,自己兵力薄弱,便需要扶正祛邪並行,在增加兵力的同時大開門戶,迫使悍匪離開。採用這種方法,往往是讓濕疹更厲害地發出來,因為這正是邪毒「走出」身體的表現。相反,如果在這時塗上類固醇,讓傷口迅速癒合,便猶如關去趕走悍匪的門戶,想要閉門捉賊,自身卻能力不遞,反留著滿屋悍匪在內胡作非為,更損正氣。這也解釋了停用類固醇後有可能出現類固醇反彈的現象:壞蛋們在體內養精畜銳,待停藥後便一發不可收拾。

有趣的是,部份依賴類固醇的病人在經歷類固醇反彈後濕疹便從此不再復發,類固醇好像因而「治好」了濕疹,但其實這正正是自身「排毒」的表現,若果早一點扶正祛邪,讓邪毒「有路可退」,病人其實不必承受類固醇帶來副作用的風險,也能根治濕疹。